鈴木鎮一 - 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Suzuki Method)於一九四零年代末期在日本由鈴木鎮一(1898-1998)始創的,原先只應用在小提琴上,後來推至其他樂器。
鈴木教學法的基本理念
音樂好比一種語言,要掌握一種語言,最好是從小開始學,開始得越早越能把語言掌握得像母語一樣。只要孩子們稍有掌握某種樂器的能力,就可以讓他們學。
在教小孩子的時候,鈴木教學法都不教他們看樂譜(Music Score)或任何音樂理論上的知識(Music Theory),因為那就等如在一個正常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之前,便教他寫字和語言文法,那是違反自然的。
鈴木教學法強調讓小孩子先聽音樂。孩子每學一樂曲之前,無論多簡單的旋律,都必先重複聽其錄音。而聽的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全神貫注坐在那裡對著答錄機聽,是在最放鬆最自然的狀態下聽,如吃飯、嬉戲、入睡前各種休息或半休息的狀態等。總之,就是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聽家人談話那樣聽他要學習的音樂。
但試想一想,如果要孩子在家裡經常聽到的是他學習的樂曲,而不是電視機或收音機播放的廣告歌曲、流行曲,那就必須家長通力合作,不厭其煩地在適當情況下為孩子播放音樂,並且也要犧牲許多自己的時間和娛樂。所以鈴木教學法對家長的要求可說是頗高呢。
鈴木教學法透過潛移默化的方法使孩子在下意識間熟習一首樂曲之後,就讓他在老師指導下憑記憶把樂曲在樂器上奏出,完全不用看樂譜或學樂理,整個過程由聽到模仿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
等到拿起樂器要學那首樂曲的時候,孩子基本上只是學怎樣以最舒適的方法把腦海中的樂曲奏出,而不是學那首樂曲的本身,故往往事半功倍。同時,因為孩子腦海中的樂曲是由名家演奏的,所以他在設法把腦海中的樂曲奏出時,其實是在設法達到他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演奏效果。
鈴木教學法訓練出來的孩子程度不一。事實上,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鈴木教學法。有不少孩子費盡腦力也無法把聽了無數遍的樂曲完整記住。不過,從另一方面講,時下常用的那種先看譜後聽音的樂器教學法,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訓練出的學生表現差異也很大。有不少孩子因看譜能力較弱,在學樂器的初期便被看譜一事拒之門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吸取鈴木教學法的精神,不用樂譜而先讓孩子多聽所學習的樂曲,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引用自http://edu.pcbaby.com.cn/brain/lmzy/1002/89833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